1955年畢業一中校友 孔繁㬢 作品一至三

[ 作品一 ] 白蘿蔔

太太右耳聽力不好,自在隨興的她走路又常不專心,每次散步我總走在左邊牽著她。我身高比她高出了二十多公分,所以牽到的總是她那一截白白軟軟的下手臂。

在台灣,每逢周末,我們常常一起出門買菜。有一年冬天她說想喝湯,冬令時節餐桌上哪能沒有一鍋熱湯呢?古人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今晚就燒蘿蔔排骨湯吧!

太太先把排骨洗淨,放進鍋裡小火慢煮,再挽起袖子,伸手到剛買菜回來的袋中,抽出一條細長雪白的蘿蔔,拿起來端詳一番,打開水龍頭,細心搓洗。水龍頭的水,嘩啦嘩啦地沖打在蘿蔔上,白蘿蔔和她的手肘交錯並列,在水波與陽光的折射中,乍看之下彷彿她多了一隻手臂。然後拿出一把刨刀,像刮痧般地把蘿蔔皮由上而下,一下又一下地刮著。去了皮的蘿蔔更加剔透白皙,和手臂更加分不清了。

回過神來,我想起「蘿蔔皮,生吃辣,熟吃苦」這句話。煮熟帶皮的白蘿蔔應是苦中帶甜,別有風味,那又何必削皮呢?於是以後煮蘿蔔不用削皮了,在淡淡帶皮的苦味中,或許更能吃出白蘿蔔特有的甘甜吧!

就這樣,我倆一起品嘗了蘿蔔帶皮的滋味。

結婚五十年,有數年是過著時代潮流下「內在美」,「內人在美國」的生活,我在台北後援,太太打前鋒陪孩子在美國讀書。那是寄航空信箋、打越洋電話,咬下台灣第一口麥當勞的八○年代。

那些日子,一個人仍習慣性地周末去買菜,經過菜攤,總會挑上兩根細長雪白的蘿蔔回家烹煮。走在路上,左手拎著袋子,右手常不自覺地往後伸,尋找那熟悉的、白白軟軟的那一截白蘿蔔,而總是落空。

當水龍頭的水嘩啦嘩啦地沖洗在買回來的蘿蔔上時,當年那一幕在水聲中、光影下分不清白蘿蔔與太太手臂的畫面浮起了眼前。一個人吃著自己煮好的蘿蔔湯,雖有美味,卻也冷清,但一想到太太在美國也能燒一鍋熱騰騰的湯與孩子一起吃,心中頓時感到溫暖。

就這樣,在現實與幻影中、牽手與揮手裡、期待與回顧下,我們一起品嘗了白蘿蔔帶皮的日子。

世界日報 ( 家園小品) 2021-07-08

資料來源: https://nacwadcweb.com/白蘿蔔/

[ 作品二 ] 「校正回歸」憶往

今年五月,當美國、歐洲疫情緩和逐漸解封時,過去一年有效防堵病毒而被稱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終究還是擋不住刁鑽的病毒,出現破口,疫火燎原。

經常發布本日確診為零的台灣CDC,突然面對每天好幾百的確診人數,慌了手腳。也許是為了避免確診人數突然飆高造成人心惶惶,每遇確診高峰,以延後分攤方式調整美化;當然也有可能是彙總統計各地方上報數字的時間落差所致。不論如何,CDC的「校正回歸」出現在各個媒體,成為熱門名詞。這使我想起六十年前一段心驚膽顫的往事。

一九六○年我大學畢業剛進台灣銀行,在高雄分行外匯課服務;那時台灣外匯短缺,政府嚴格管制,外匯業務由台銀獨家承辦,官訂匯率為四十元新台幣兌換一美元。廠商外銷所得,由台灣銀行發給外幣結匯證,可在市場上以高於官價的行情自由轉賣。我的工作即是處理結匯業務、繕打結匯證,以及製作當日外匯統計表。統計表每天下午四時前呈交課長,再以長途電話通報台北總行,總行彙整後,下午五時整呈交董事長。

匡計每日國家外匯總數之所以如此緊迫,是因為有一次時任總統蔣介石親自打電話給當時的台銀董事長張茲闓先生,詢問今天手頭的美元、英鎊外匯有多少?張董事長一時答不出來,於是就開始有了每日外匯統計表。

結匯證是有價證券,繕打時絕對不能有錯,外匯統計表是要呈交董事長甚至總統的,更是要非常小心。可是偏偏有一天,業務太忙趕時間,忙中有錯,竟發現送出的統計表漏報三十多萬美元,十分驚慌害怕。我立刻向資深、也是原經辦人的何大姐求救,她接過報表看了一眼,沉默數秒後壓低聲音說:「不要聲張,先把漏列的數字隱藏起來,然後再分次攤派到下周的報表上即可。」見我還呆站在那裡驚魂未定,她面帶微笑地說:「只要結匯證沒弄錯就好,像這種每天趕時間的統計,偶爾加加減減校正一下,也是常有的事。」

薑是老的辣,我懂了,她過去應該也曾用過「校正回歸」這一招!

《世界日報》上下古今 2021-06-25

資料來源: https://nacwadcweb.com/「校正回歸」憶往/

[ 作品三 ] 胡適之墨寶

胡適先生六十一年前給一位大學生的回函。

胡適先生是我的偶像,一九五三年在台中一中讀書時,有幸聽他演講;那天聽眾太多,距離遠,聽得到聲音看不見面貌。當時即夢想有一天能面見這位世界偉人。想不到六年後,美夢成真。

在台大求學時,憑著一股理想與熱情想辦個刊物,竟天真又冒失地寫信請求當時為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先生為刊頭題字。現在想來實在太魯莾,意想不到是胡先生竟很快回信了,並邀我到南港談談。

一九五九年三月十五日,陽光高照,我和孫、譚兩位同學一同前往。胡先生在書房接見我們,非常和藹,如師如父,完全沒有官架子。他親切地詢問我們的學習情況和畢業後的打算,對我們辧刊物一事多所鼓勵,並説年輕人讀了書對社會要有所承擔。

胡先生見我們帶了照相機,便笑著説到外面拍照吧?可惜這張珍貴的合照今已剝落斑殘了。

二○一九年秋回台小住,太太到南港中研院嶺南美術館研習國畫,我先到院內胡適紀念館參觀,再到右側胡先生書房重溫舊夢。樸實的書房,內部擺設沒什麼改變,書桌上的筆筒、墨盒、硯台和桌前那張我曾坐過的椅子和六十年前一樣。我坐在一旁的舊沙發上沉思、發呆,彷彿聽見當年胡先生愛護青年學子的爽朗笑聲。不知過了多久,窗外天色暗下來,伴著落雨聲,我起身走到當年拍照的地方,仰首張望,當年日正當中,而今夕陽西下。

我頂著斜風細雨,快步走回嶺南美術館,太太見了我,對我展示她的畫作黃玫瑰,並問題什麼詩詞?我不假思索:「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2020-10-14

資料來源: https://nacwadcweb.com/胡適之墨寶/

[ 作者 ] 孔繁㬢

作品及照片由一中校友孔繁㬢提供

大華府地區的一中老學長孔繁㬢(1955年畢業)。退休後來美東地區女兒家裡長住。閒時喜發表懷舊短文。以下的網址有三篇近作。白蘿蔔,「校正回歸」憶往,胡適之墨寳。

https://nacwadcweb.com/tag/%E5%AD%94%E7%B9%81%E6%9B%A6/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